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有很多。其中一种说法是,端午节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东宝区象山小学学生在上端午节。图片由学校提供

6月19日,在东宝区泉口街道象山社区活动室,孩子们在家长陪同下缝制香囊。佩戴香囊是端午节的习俗,当天,该社区联合东宝区卫健部门开展了“五彩端午 传承文明”共建活动,内容包括讲传统习俗、缝香囊、送端午情等。方丽荣 牛爽 摄